中國會計學會2009年七屆二次理事會
簡 報
(第七期)
中國會計學會七屆二次理事會會務組編 2009年11月7日
第二小組“金融危機下的會計教育問題”
11月7日下午討論紀要
11月7日下午,在金融危機下的會計教育問題專題的討論中,在廣東商學院院長王華教授主持下代表們對兩篇提交的論文進行了交流。
首先發言的是來自寧波大學的郭強華教授作了題為《會計教師壓力、生存狀況及幸福指數調查—來自15省市600份網絡調查數據》的發言。論文基于對15個省市高校的會計學教師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分析研究了目前我國高校會計教師的壓力、生存狀況、幸福指數三個方面的情況。在高校會計教師的壓力方面,調查顯示了目前高校會計教師的總體壓力較大,其中男教師、中青年教師、博士教師、高職稱教師、綜合大學教師的壓力尤其突出;高校會計教師的壓力來源主要來自工作壓力和科研壓力。在高校會計教師的生存狀況方面,調查顯示高校會計教師收入提高但是卻存在內部收入差距大的問題,會計教師每天的實際工作時間是偏高的,6成教師住房問題未解決,會計教師健康狀況得到改善。高校會計教師的幸福指數的調查顯示我國高校會計教師的幸福指數偏低。本文在分析以上問題的基礎上對緩解會計教師壓力、改善高校會計教師生存現狀的方法、提高我國高校會計教師的幸福指數提出了幾點有益的建議。
復旦大學李若山教授認為文章思路具有開拓性,立意新穎,視角獨特,富有創造性,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文章對于當前會計教師的壓力、生存狀況及幸福指數的研究表現出了作者對當前會計教育實質問題的深刻認識和理解;文章來源于當前會計教師的調查結論,網絡調查可避免當面調查的人為因素,可信性強,針對性強,及時性強,對會計教師的生存現狀研究具有很大的啟示性。但文章同時也存在幾點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會計教師的選樣問題,在607份有效問卷中,專科與本科的教師占73.97%,2/3的本科及以下老師不能代表中國會計教師的主流,此外,3年及以下的青年教師占54.95%,這使得樣本也不具有代表性;其次,收入的地區差異問題,中國高校的地區差異大,不加區分的簡單平均不合理;第三,問卷問題的概括性問題,在問卷的19個調查問題中,是否概括了生存、壓力、幸福幾個方面,比如只就收入、工作時間和住房的調查還不能代表研究的問題;第四,會計教師的適用指標問題,19個調查問題中只有一個是與會計教師關系密切的,其他問題可以適用于其他專業教師,沒有歸納出會計教師獨有的問題。廈門國家會計學院副院長黃世忠教授認為可以引入一些科學性更強的指標,比如用猝死率等指標表示壓力大小;對會計教師幸福的評價可以考慮考慮會計教師之外的其他專業教師、非教師會計人員、企業高管等,擴大樣本量更有說服力。南開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劉志遠教授認為要區分客觀壓力與主觀壓力,文章中的壓力調查主要來自主觀感受,是自己的認知,客觀壓力的調查可以增加可信性,此外,對有些調查結論也值得討論。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李現宗教授作了《我國注冊會計師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研究》的報告。文章從分析我國現有注冊會計師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入手,以如何培養高素質、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型、高級型及國際型”等多層次的注冊會計師為出發點,從目標設計、知識結構設計、培養方法、實現途徑等方面提出,我國注冊會計師人才培養必須以“目標設計為動力、知識結構設計為基礎,采用科學的培養方法,依托行之有效的實現途徑”全程優化我國注冊會計師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注冊會計師人才培養的目標設計方面,文章提出以學習能力、執業能力、良好的職業道德為素質培養的核心,以“基礎型”、“高級型”和“國際型”為主要的培養層次。在知識結構設計中,文章依據市場對注冊會計師知識結構的高標準要求,將注冊會計師人才的知識結構設計為一個成寶塔型的知識結構,基礎寬厚,注重注冊會計師的后續發展能力。在培養方法方面,文章在對張連起(2005)提出 “桌子理論”進行概括的基礎上,認為“四條腿”的核心其實就是注冊會計師人才培養方法和實現途徑的創新。對于注冊會計師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的實現途徑,文章提出:“基礎型”人才培養應將高等教育與注冊會計師準入考試制度相結合;“高級型”人才培養應將專門教育機構、行業協會的繼續教育、事務所內部等培訓與考核有機結合;“國際型”人才培養以國外教育機構及同行業的國際教育與交流、取得境外注冊會計師資格為主要實現途徑。
江西財經大學謝盛紋教授認為文章選題意義大,是緊密結合中注協2005年6月8日《加強注冊會計師人才培養指導意見》所進行的前沿研究,論文結構合理、層次清晰;文章的貢獻在于設計了一個寶塔型的知識結構,體現了厚基礎,重后續發展的宗旨;提出了基礎型、高級型和國際型的注冊會計師人才培養層次,并分別對這三個層次的培養方法和實現途徑予以了較為充分的闡述;勾勒了一個“以目標設計為動力、知識結構設計為基礎,采用科學的培養方法,依托行之有效的實現途徑”的注冊會計師人才培養模式。但文章也存在幾個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是關于培養方法的探討還要關注,在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師資短缺與學生過剩較為突出的問題?以及論文所倡導的一個多層次的培養模式中涉及到不同性質的多類教育主體,各教學單位(高校)、注協和各事務所之間該如何協調的問題?其次是關于實現途徑涉及到的準入門檻問題和高級型和國際型人才的認定問題值得商榷。黃世忠教授認為分層次注冊會計師的培養不能離開能力框架的研究和參照;文章對于日本經驗的參照沒有太多可用性,日本會計與審計的研究要落后于中國,財政部、中注協、國家會計學院對我國注冊會計師領軍人才的四個層次的精英培養是優于日本的經驗,日本的培養只相當于我國MPAcc等培養模式。李若山教授認為審計是實驗性、經驗性很強的工作,文章中國際型人才是比高級型人才更高級的人才,但文章中提及的衡量標準卻不是經驗和能力,僅僅以知識作為標準劃分人才不合理,從學校培養的角度,對人才的培養要突出自學能力、判斷能力、邏輯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文章主要強調學校的培養,而現實中對注冊會計師的培養更多要強調后續教育。
本次會計學會理事會會務組聯絡處:江西飯店8142、8138房間
中國會計學會七屆二次理事會會務組聯系方式
通訊地址:江西省江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郵政編碼:330013 聯系電話:0791-3816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