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會計與財務研究院210093 常熟理工學院管理學院215500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430070)
一、金融危機與公司財務理論:挑戰與機遇
金融危機的發生、發展和蔓延,不僅給實體經濟帶來了沖擊與損失,同時對包括公司財務理論在內的經濟學、金融學等理論提出了嚴峻挑戰,暴露了原有的財務管理理論和實踐中的很多缺陷與不足,但另一方面,金融危機也給財務理論帶來了創新的機遇和空間,針對金融危機對公司財務理論帶來的挑戰與機遇,與會代表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首先,山西財經大學郭澤光教授提出了金融危機對公司財務理論的三點考問。一是對財務管理價值觀的考問,郭教授認為,現有的財務理論體系中尚未形成學術界與企業界公認的價值觀,正是由于價值觀的缺失,使得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容易誤入歧途,在面臨危機時方寸大亂,因此,財務管理在現代的理論創新必須首先確立正確的財務管理價值觀念,既要承繼時間價值觀念、風險價值觀念的理論研究成果,更要系統研究風險與報酬的價值均衡觀念。其次,要以時間價值觀念、風險價值觀念為基礎,以風險與報酬的價值均衡觀念為主線,構建完整的財務管理理論體系。二是對財務管理核心內容的考問。郭教授指出雖然在我國現階段,較多的學者認為財務管理的核心內容為資產管理,但是事實上,從理論到實踐卻把追求企業財富的不斷增長作為了全部管理內容的核心所在。而金融危機的出現,正提醒我們應該以現金流管理為核心內容來重新思考財務管理學科知識體系,使“現金為王”這一傳統的理財思想得以真正回歸。三是對財務管理戰略角色的考問。郭教授強調,財務管理若要擔當起堅守企業價值觀念、貫徹“現金為王”思想的重任,就必須賦予其相應的角色保證,應很好地解決總會計師“不到位、排末位”的問題,所以,應修訂《總會計師條例》,以加強財務的戰略地位。
對外經貿大學張新民教授從財務學理論從哪里來、現在在哪里、向哪里發展這一視角切入,指出現有的絕大多數財務管理理論主要是從美國借鑒過來的,但是大多仍停留在照搬照抄的層面,缺少對中國財務實踐的歸納總結,很可能使財務理論既脫離美國實際,又脫離中國實際,因此應該真正立足中國背景下的財務管理實踐來發展財務理論。南京大學李心合教授在對公允價值計量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指出,公允價值的應用對經濟周期起到了放大作用,理論界應對這一放大效應的機理、影響等進行深入分析研究。
其次,世界經濟經歷過一個較長的增長繁榮階段后,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宏觀經濟進入寒冬,在讓人們深深感受到經濟環境冷暖巨變的同時,也讓人們開始重視和正視主流財務理論所忽視的另一面。南京大學李心合教授在對宏觀經濟形態進行陽態和陰態的劃分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陰態財務學的理論構思。李教授指出,陽態經濟以GDP增長、總需求增加、資產價格上升、利率正?;蛏仙葹樘卣?,而陰態經濟則以GDP停滯甚至倒退、總需求減少、資產價格下跌、利率不斷降低等為特征?,F有的主流經濟理論,包括新古典主義學派、貨幣主義和凱恩斯學派等,都是以陽態經濟作為其理論體系的基礎,忽視了經濟周期從陽態向陰態的轉化。但是,從社會經濟的實際運行來看,陰態經濟的存在同樣是無法忽視的一個事實,基于陰態經濟環境,李心合教授提出了陰態財務學的構建,指出陰態財務學中,企業的行為目標應從利潤最大化轉向負債最小化,應從以投資為中心轉向以籌資(償債或去杠桿化)為中心,企業應更關注下列財務行為是:償債,減低財務杠桿;調整投資計劃,壓縮投資規模;拋售資產或資產重組;緊縮開支,現金為王等。
中國人民大學王化成教授則利用我國傳統哲學中陰陽五行的理論,將宏觀經濟的消長周期與陰陽五行相生相克聯系起來,指出要重視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經濟體的平衡尚未打破前進行有效調節,保證經濟平穩運行,同時公司財務行為也要與經濟周期相協調和適應,應重視陰態財務的相關因素。西南財經大學馬永強副教授在報告中也提出,要區別常態環境和危機環境下財務行為的不同,比如在金融危機情況下,企業應更多的關注付現成本與非付現成本、付現成本中的固定付現成本和非固定付現成本的關系。
二、金融危機下的企業經營:風險防范與危機理財
金融危機雖然始于美國次貸危機,但是迅速波及到全球各國,我國也深受其影響。李心合教授指出,在我國此次金融危機實際上主要表現為實體經濟的危機,也就是企業經營所面臨的種種困境,這一觀點得到了與會代表的普遍認同。對于金融危機下,企業如何開展經營活動、如何防范抵御風險以及如何做好危機理財等,各位代表也進行了深人的討論。
首先,對企業風險緩沖能力的討論。危機襲來,很多企業在危機中都出現了業績下降、減產裁員等現象,但也有一部分企業卻仍然能穩健經營、業績良好,究竟什么樣的企業所受的影響更小或者更容易生存下來呢?西南財經大學馬永強副教授提出了企業風險緩沖機制。馬永強首先將金融危機的沖擊劃分為融資市場的沖擊和產品市場的沖擊兩個方面,其次從發揮雙向作用的杠桿因素和發揮單向作用的非杠桿因素兩個方面分析了企業的風險緩沖能力。比如經營杠桿和財務杠桿大的企業,其風險緩沖能力更弱。最后,馬永強從企業資本結構、資產結構、成本結構、治理結構、外部因素等方面,全面分析了企業風險緩沖能力的影響因素。北京工商大學楊有紅教授也提出,在危機環境下,企業的行業背景以及企業經營者的應變能力可能也是風險緩沖機制中的重要因素。
其次,對于企業風險防范機制的討論。企業經營中,永遠是風險與收益并存,然而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風險防范便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義。對外經貿大學湯谷良教授提出要導入“壓力測試”(Stress Testing,是金融企業用來衡量它們對于異常事件的潛在抗風險能力的工具),構造工商企業的風險“體檢”機制。湯教授指出,全面風險管理模型(ERM)只能是一個框架范疇,涉及的面太廣,讓人有種無所適從的感覺,而壓力測試則具有用數字說話、風險分析綜合性、未來導向性、動態性等優點,工商企業應基于自由現金流量(FCF)構建起壓力測試系統。上海財經大學張鳴教授則從另一方面指出壓力測試的指標選擇可能會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在應用中需要慎重選擇衡量標準,另外,也不能忽視財務預警、平衡記分卡、ERM管理等傳統的風險管理工具。上海外貿學院楊淑娥教授則從中航油(新加坡)的石油期貨交易、中信泰富的鐵礦石交易等案例出發,企業應將風險管理、內部控制等活動與公司治理、企業戰略等結合起來,納入到一個整體框架內進行分析與管控。南開大學劉志遠教授則從企業惡性增資的角度,對惡性增資行為的影響因素、如何治理惡性增資行為等進行了深入分析。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的李挺偉先生則在分析了財務管理和價值評估關系的基礎上,提出要通過加強企業內部價值評估來更好的防范財務風險、提高財務工作效率。
再次,對于企業危機理財的討論。在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企業如何有效理財,度過寒冬,是一個事關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問題。首先,對于危機形勢下的企業理財目標的討論。很多學者都提出了“現金為王”的觀點,表達了對現金流的高度關注。郭澤光教授指出,金融危機中,眾多企業的破產無一例外的是由于現金流短缺;李心合教授認為,金融危機對企業沖擊最大的就是現金流;馬永強副教授則認為,金融危機下事關企業現金支付的付現成本與非付現成本、固定付現成本與變動付現成本的劃分對企業來說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王化成教授也指出金融危機下企業的財務目標應該是現金流的最大化或最優化。而上海財經大學的張鳴教授則認為,即使是在危機情境下,盈利也是企業理財所不能忽視的一個目標,企業更重要的是需要根據環境的不同,在現金流與盈利之間進行自我調整,而不應偏執一面。其次,關于危機環境下投資、籌資的側重問題。李心合教授指出基于危機情境的陰態財務學不是更多的關注投資問題。而是以籌資(償債或去杠桿化)為中心。另一方面,也有學者認為,金融危機下,企業也不應忽視投資活動,因為危機恰恰可以是一個進行低成本擴張的良機。
最后,對特定行業應對金融危機的討論。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都帶來了沖擊,但是對于不同的行業產業,其受到的沖擊和應對的策略將會有所區別。針對我國電力行業,長沙理工大學馮麗霞教授提出一金融危機對我國發電企業影響途徑和方式的分析框架,并指出,發電企業應從實行一級法人治理結構、堅持保守的理財理念和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等方面出發,謹慎應對金融危機。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財務部副總會計師施杰炎則結合石油行業的特點,介紹了中國石油從加強外匯風險管理、推進全面集中、統一規范的資金管理、完善預算管理、加強戰略型資本運營、加強內控體系建設等方面積極應對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北京工商大學王斌教授指出在金融危機環境下,應積極調整原來常態環境中的預算管理、資金管理等措施,使之能夠更有效的應對危機,同時,王斌教授提出企業應認真重視海外擴張戰略中的并購風險。中國會計學會周守華秘書長也指出,金融危機下,不應忽視很多常規的財務管理方法和措施,如預算、內控、資金管理等,在應對危機時的作用,應注意積極調整、充分發揮這些常規管理的效用。
三、金融危機中的政府政策選擇:刺激增長與結構調整
應對金融危機,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很多代表都認為,金融危機也是政府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一個良好時機。針對政府應該如何調整經濟調控政策,以取得最佳的經濟效果等問題,各位代表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馬永強副教授的報告從五個方面對政府政策選擇提出了,建議。一是合理選擇政府投資領域。政府投資不應追求短期目標,不應只強調輸血救市,而應增強企業的造血功能,同時也應抓住金融危機的契機,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二是鼓勵企業打包貸款。在金融危機下,銀行緊縮銀根將使得中小企業貸款難度更大。為此,可以通過中小企業打包貸款加以緩解,即許多家企業以某種形式組成聯盟,向銀行申請貸款;獲得貸款后,再根據事前協議對貸款進行分配。三是成立中小企業基金。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政府也成立中小企業基金,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具體來說,地方政府以財政資金或以發行地方債取得的資金設立中小企業基金,然后在產業政策引導下,根據市場效率原則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四是確保稅收減免有效刺激需求。為此,可以考慮將該政策與消費券結合使用,即企業仍全額交稅,政府以納稅額的一定比例向企業返還消費券,企業再以這些消費券作為工資的一部分發放給工人。五是促進企業資金周轉??梢酝ㄟ^鼓勵應收賬款轉讓、發揮擔保公司作用等途徑促進企業資金周轉。
北京工商大學楊有紅教授指出,政府刺激經濟的政策應關注可持續發展,而不應追求急功近利的短期效應。在為了更好的提高消費券拉動內需的效果方面,楊教授建議可以考慮通過低價購買消費券的辦法。對外經貿大學張新民教授也指出,銀行應該調整信用評估與授信政策,對那些發展潛力大、資產負債率低、盈利能力強,但是固定資產比重低的企業,應調整資信評估方法,增加對這些企業的授信額度,以支持企業更快地成長。湯谷良教授則從財政支出的效率效果的角度指出,對于中央政府的四萬億刺激經濟的方案,應通過科學、嚴格的決策程序來確定其投向并進行嚴格監管,最終希望通過金融危機的考驗而使得整個企業經營和政府管控水平都實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