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會議概況
在會計與財務研究日益科學化和國際化的大背景下,為讓國際會計學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國會計與財務發展及研究狀況,特別是如何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加強中國會計學界與國際會計學界的有效溝通,中國會計學會和南京大學會計與財務研究院于2009年11月13、14日在南京大學舉辦第二屆中國會計與財務國際論壇,以期國內外學者能共享學術成果,推動我國會計研究的發展。
本次會議涵蓋了會計與財務方面的前沿研究,不僅包括會計準則、公允價值、信息披露、內部控制等熱點話題,更結合了實務界的諸多現實問題,體現了會計與財務這一應用性學科的特點。
本次會議以研討會形式為主,包括大會報告及小組交流。會議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舉行了有關準則趨同、內部控制等多場演講,而小組交流這一方式則使得更多的學者能夠互相交流進而相互學習,尤其為青年學者提供了一個展示、交流和提高的平臺。
本次會議除美國會計學會等會計組織代表外,也邀請到多位海內外著名學者報告他們的最新學術成果。國內絕大多數知名高校的會計學術名家、青年才俊,以及企業代表、媒體代表等共130余人參加了此次會議,可謂會計學界的一次學術盛會。
二、會議特點
本著加強國內外交流,增強國內會計研究的國際競爭力的目的,此次會議邀請了在會計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部分國家和地區的一些專家學者,是開展國際會計學術交流的一種有益嘗試。來自美國、澳大利亞以及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包括中國會計學會金蓮淑會長、財政部會計司副司長劉光忠先生、美國會計學會代表Schipper教授、Morck教授、Street教授等、澳大利亞的譚安杰教授以及臺灣地區的鄭丁旺教授等。參會的國內學校代表來自全國60所知名高校,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東北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對外經貿大學等。
與會專家共同分享各自的研究心得,并以中國會計發展所產生的若干議題以及其他值得關注的問題為研究對象,各抒己見,為中國會計的健康發展提供建議和對策。這種交流,有別于純學術討論,也有別于實務研究,是在若干現實議題的框架內,國內外學者依據各自的理論優勢,自由地發表各自的看法,為會計界提供了一席在會計與財務實際問題下的會計理論盛宴。
同時,有多家國內知名媒體代表參加了此次論壇,分別是《會計研究》、《財務與會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中國會計報》、《管理世界》、《經濟研究》、《會計之友》、《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與經濟研究》等。
本屆論壇還邀請了來自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煤炭科工集團、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江西銅業公司的實務界專家,加強了理論與實務的聯系、交流以及互相促進。
三、會議內容
此次論壇分為開幕致辭、大會主題報告、大會論文報告、分組專題研討、大會專題報告以及閉幕式。
在13日上午開幕式上,中國會計學會會長金蓮淑女士首先致開幕詞。金會長指出,中美都是對國際政治經濟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國。作為兩個負責任的大國,在會計與財務方面也應做出對世界各國具有標本意義的貢獻。尤其是在當今全球性金融危機背景下,中美兩國會計界的協作努力尤為必要。為此,我們不僅要在各自國內認真地研究探索會計與財務問題,更有必要在交流共享學術成果方面開展卓有成效的工作。
隨后,南京大學黨委書記洪銀興教授、江蘇省財政廳副廳長江建平先生、臺灣政治大學前校長鄭丁旺教授、美國會計學會前會長何莉蕓教授以及中國會計學界資深學者郭道楊教授也為本次會議致辭。
隨后,大會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4位專家學者進行了內容翔實又生動的主題報告。財政部會計司副司長劉光忠先生對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建設、實施、趨同與等效過程中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努力的方向做了全面的分析和報告。與之相對應的,來自杜克大學的Katherine Schipper教授以國際趨同和以原則為導向的會計準則為題,以租賃準則為例,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南京大學會計與財務研究院李心合教授則在報告中提出了與會計準則概念框架相對應的公司財務概念框架。來自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呂蓮浮女士從實務的角度出發,以個人的親身經歷,為我們描述了集團公司資金集中管理情況,展現了理論在實踐中發揮的作用和存在的問題。
13日下午舉行了大會論文報告,這是一道學術大餐,這也是一場思維碰撞的盛典。Theodore J.Morck教授、顧朝陽教授、劉峰教授、陳曉教授、李翔副教授以及蔣占華總會計師分別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對審計、資本市場以及內部控制進行了報告和探討。報告人激情澎湃、點評人一針見血,學者們互相交換自己的見解,無論是已經享有盛譽的知名教授,還是剛剛邁入研究領域的博士生,都可以針對報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大會為所有人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臺。
14日上午的分組研討環節更是一個氣氛熱烈的交流大會。從公司治理、公司財務、審計、會計這四個領域分為多組進行討論與交流,國內外學者、資深教授和青年學者就某一問題互相交流、共同探討、共享研究成果,每一位參與者都收獲頗豐。
在專題報告上,大會邀請了Street教授、戴德明教授、夏冬林教授、甘成久先生、王華教授、魏明海教授等就他們所研究的最新領域發表了精辟的見解。例如Street教授對美國運用IFRS準則的障礙進行了研究和分析;戴德明教授反思了財務報表的變革;夏冬林教授從收入確認和銷售業績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等等。
大會氛圍平等、融洽、和諧。閉幕式上,中外會計學界代表以及參會的專家學者對于這次論壇給予了高度評價。
四、會議的主要貢獻
當今世界,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為適應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會計與財務學界也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此次論壇著力于合作、應對以及共同發展,反映了各行各業對會計與財務學界面臨挑戰的關切,顯示了國內外專家學者加強交流合作、尋求共同發展的愿望,體現了理論界和實務界致力于促進會計與財務學界健康、持續發展的決心。論壇圍繞這一主題深入探討、廣泛交流,達成了如下共識:
首先,要堅定信心。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全球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也為會計行業的國際化發展和在世界范圍內配置會計服務資源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會計要隨著資金的流動而發展,這既是經濟和資本市場對會計行業的必然要求,也是會計行業自身變革的歷史機遇。雖然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會計體系中例如公允價值等一些概念受到人們質疑,但這同樣也是會計界自我提高、不斷完善的機會。
其次,要加強合作。中國會計服務市場不斷對外開放,國際合作日趨活躍,這為進一步推動全世界會計行業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的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再次,要互相學習。西方的會計理論與實踐已經深深影響了中國會計的發展,而中國會計也正在對全球范圍內的會計學科發展產生越來越顯著的影響。國內外會計學者可以依據各自的理論優勢,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從而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為期兩天的論壇成果頗豐,我們的后續工作將進一步落實此次論壇達成的共識,樹立更堅定的信心,采取更有效的措施,開展更廣泛的合作,實施更合理的改革,努力取得更多實質性成果。
五、對未來的展望
增強國際交流與協作意義深遠、任務艱巨,但前景非常光明。只有發展合作關系、加強各國學者間互相了解,各國會計學界才能朝著相同的目標前進,會計才能健康發展。在此次論壇上,國內外專家學者有這樣一個共同的體會,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各國間的合作與互動,增進了解、達成共識,互相借鑒經驗與教訓,為全世界會計理論與實務的發展建言獻策。
此次論壇為增進國內外學者對中國會計學術發展的重要議題及研究現狀的了解、為加強國際間交流貢獻了一份力量。我們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的交流機會,使得我們在交流中成長、在合作中提高,為會計與財務界的繁榮昌盛做出我們的自己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