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9日上午,在安徽財經大學會計學院院長盛明泉教授和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劉啟亮副教授主持下,審計與內部控制專題組在黃海飯店4樓海韻廳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盛明泉教授主持了第一階段的報告。在第一階段的報告中, 東北財經大學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的王春山副教授在《日本內部控制報告準則及其首次執行概況》一文中對日本制定和實施內部控制報告準則的情況做了介紹。日本制定的準則中包括了內部控制的概念框架,并對有關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評價與審計的程序和方法等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其規定充分考慮了國際協調、本國國情、時代發展的需要,也包含了為降低內部控制評價與審計成本所采取的對策。2009年7月末披露的內部控制報告總體上看,審計人員在首次執行準則時比較尊重了管理者的意見。王教授認為,由于日本與我國都在美國頒布SOX法案后參考美國的COSO整體框架和內部控制報告制度來制定適合本國的內部控制報告準則,因此日本準則制定的思路和內容規定對我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江乾坤副教授認為該報告選題非常好,研究思路也很全面,日本的經驗有助于我國規則的制定;研究從日本和美國對比入手,信息含量很高,并研究了日本如何解決美國出現的成本高的問題,很有現實意義。如果要進一步完善的話,可考慮在文中加一些圖表等幫助讀者理解。
隨后,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的佟巖老師做了題為《產品市場競爭視角下的內部控制鑒證報告披露》的報告。報告從產品市場競爭的視角,使用2008年深滬兩市1218個樣本檢驗了內部控制鑒證報告對企業價值的貢獻以及市場集中程度對是否披露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影響,檢驗結果沒有發現內部控制鑒證報告對企業價值的顯著提升,但支持了市場集中程度與是否披露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正相關關系。具體地說,對于市場集中程度高、競爭激烈的企業,由于內部控制鑒證報告包含的專有信息較少,公開這些信息形成的劣勢成本較小,因此企業將傾向于通過披露內部控制鑒證報告,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從而獲取部分競爭優勢。研究還發現,企業的控制權屬性與內部控制鑒證報告密切相關,私有企業更愿意披露鑒證報告增強競爭優勢,但當控制權鏈條越長時,私有企業越傾向于不披露內部控制鑒證報告來隱瞞公司的復雜內部治理問題。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的董紅星副教授對該報告的假設和邏輯作了分析,認為報告研究的問題突破了以往對內部控制的描述性分析,將內控與公司內外部的一些特征結合在一起進行實證分析,切入點很新穎,數據收集也花費了很大功夫,方法很規范。同時,董教授針對市場競爭程度的替代變量以及模型的設定提出了一些看法,并建議佟老師在內部控制鑒證報告對企業價值的影響以及報告的異質性上展開后續研究。
基于當前中國政府大力推動本土會計師事務所做大做強走出去、鼓勵事務所合并或加盟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背景,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的房巧玲副教授以《會計師事務所合并對審計收費的影響研究——來自我國證券審計市場的經驗證據》為題進行了報告,以2006年至2008年間我國證券審計市場中會計師事務所合并案例為研究樣本,對審計收費與事務所合并行為及其帶來的事務所規模擴大之間的關系進行回歸分析,考察了會計師事務所合并對其審計收費的影響。研究發現,在控制了客戶的規模、客戶報表的復雜程度、客戶的風險、審計意見類型等因素之后,事務所之間的合并行為和由此帶來的事務所規模的擴大與審計收費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房教授認為,事務所合并和由此導致的規模擴大對審計收費產生了顯著的正面影響,合并行為得到了審計市場的認可,被解讀為一種提升事務所綜合實力的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說,合并不啻是一條推動事務所做大做強的可行途徑。中國礦業大學的胡南薇老師充分肯定了該報告的選題,認為選題非常新穎并且非常有意義,報告對政策實施后的情況進行檢驗,結論非常有政策指導性,同時,文中使用的變量非常精妙。此外,胡老師針對報告的推論以及比較的模式給出了一些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針對同樣的背景和研究對象,臺灣國立交通大學的林孝倫助理教授從事務所合并后的經營效率入手對事務所合并進行了研究。在題為《會計師事務所經營效率分析:中國之實證》的報告中,林教授采用資料包絡分析法對中國2004年與2008年會計師事務所經營效率與經營效率的變化作了分析。結果顯示:中國會計師事務所整體而言在樣本期間生產力有顯著上升,但涉及合并的事務所在經營效率上與其它未合并事務所并無顯著差異。林教授建議:具有證券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應該注重提升本身的技術效率;規模較小的事務所,可以通過發展專長、有效管理達到較高的經營效率;規模報酬遞減或固定的事務所,參與合并將對組織整體的經營效率產生顯著負面影響,因此會計師事務所應謹慎判斷事務所是否適合繼續擴張;加盟國際網絡確實可以提升事務所的經營效率,但必須維持長期合作關系才對經營效率的提升有所幫助,因此,中注協應呼吁本土事務所在公平對等的前提下加盟國際網絡,并與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維持良好長久的關系。澳門大學的劉明助理教授建議報告對事務所經營效率的衡量變量做更加詳細的解釋,同時,影響事務所效率的因素很多,可以考慮在模型中加以控制。此外,對于事務所規模和效率之間的關系有很多不同的學說,劉教授認為如果從這方面入手進行后續研究,應該可以得到更為豐富的研究結論。
短暫休息之后,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劉啟亮副教授主持進行了第二階段的報告。延續了之前對內部控制鑒證報告披露情況的討論,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會計系的郭京晶老師做了題為《內控信息披露的市場反映——來自滬深股市的經驗證據》的報告。報告以2006至2008年滬市中自愿披露內部控制報告的公司為檢驗樣本,與同時期未披露內控信息的滬市公司以及2007年至2008年深市強制披露內控信息的公司為配對樣本,進行實證檢驗。研究發現:市場認可內控信息披露具有信息含量,內控信息披露引致市場的正面反映,累計異常超額收益為正;強制內控信息披露所獲得的超額收益率比自愿披露更高,上市公司規模大小、是否“四大”審計等也影響了的內控信息披露的異常超額收益率的高低。因此,我國需要進一步執行內控信息披露政策,特別是強制信息披露政策;鼓勵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內控更多信息,并在公開與保持商業秘密之間搞好平衡。此外,我國在實施內控規范時,應注意如何在不增加上市公司成本和保證內控質量之間保持平衡。東北財經大學的劉媛媛副教授認為報告研究規范、選題新穎,然后從自愿性和強制性的界定、內控法規的經濟后果以及內控信息與財報信息帶來市場反應如何分離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并認為如果能夠對內控信息如何影響股價進行闡述,將使報告更有理論深度。
由于內蒙古大學的米莉副教授因故未能出席報告,評論人北京理工大學的陳宋生副教授就米教授的文章《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鑒證報告披露的市場反應研究》與在座老師進行了探討。陳教授認為,該文章提出了一個有趣又有現實意義的話題,文章的結論成立,內控報告的披露沒有信息含量,那么這對我國政府部門決策將是一個提醒。此外,陳教授對文中時間窗口的選擇、多重共線性檢驗等提出了一些建議。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的董紅星副教授以《內部控制的可能性邊界:基于新比較經濟學的分析框架》為題從規范研究的角度探討了內部控制的邊界問題。報告借鑒新比較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將控制無序與控制專制的權衡引入企業內部控制領域,并以交易費用作為分析的內核,在經濟學層面上拓展內部控制的理論框架,圍繞內部控制的可能性邊界建立了一個基本分析框架。董教授認為,內部控制的核心是對無序和專制進行權衡控制,旨在消減科層失靈產生的交易費用,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內部控制可能性邊界(IPF)的位置和形狀主要取決于一個國家的文明資本,在IPF既定的條件下,企業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有效率的均衡點。隨后作者運用建立的分析框架對我國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前后的內部控制可能性曲線進行比較分析,得到的結論是:現階段我國國有股份制企業內部控制呈現出計劃經濟沿襲而來的行政型管理模式的特征,在基層管理者和員工層面過于專制,對高層的權力卻缺乏有效約束而失于無序,因此,無序和專制權衡的關鍵是建立制約高管層絕對權力的機制。評論人中國海洋大學的花雙蓮老師對該報告的選題非常贊賞,認為報告的分析也非常有邏輯性,并提出兩個問題與董教授進行探討,一是對無序和專制的分析方法是否可應用于其他方面,董教授認為可以;二是對實務中內控邊界的具體確定尚有疑問,董教授認為理論上企業要結合自身無序與專制的具體情況來確定邊界。主持人劉啟亮副教授也對該選題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文中提出的“上層無序”非常有價值,是今后幾年的熱點問題,需要在實務中給予重視,并與在座老師就該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中國會計學會教育分會 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會計學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