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由中國會計學會財務管理專業委員會主辦,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承辦的“中國會計學會財務管理專業委員會2024年學術年會”在成都召開。財政部會計司一級巡視員、中國會計學會秘書長劉光忠,中國會計學會副秘書長劉國強,著名財務學家、西南財經大學教授郭復初,中國會計學會財務管理專委會主任委員、西南財經大學原黨委書記趙德武,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化成,暨南大學原校長宋獻中,財務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山西財經大學校長田祥宇,財務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江西財經大學教授章衛東,財務管理專委會委員、西南財經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馬永強,以及財務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等來自全國近40所高校的專家學者、高校師生、業界代表參加會議。本次年會的主題是“新質生產力、經濟高質量發展與財務管理創新”,大會分為主題報告和論文研討兩個部分。與會代表圍繞年會主題展開深入研討和廣泛交流,聚焦新質生產力,推進財務理論創新,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會議開幕式由田祥宇教授主持。馬永強教授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他首先代表西南財經大學向蒞臨年會的嘉賓致以誠摯歡迎,深情回顧西南財經大學百年風雨榮耀,分享學校蓬勃發展態勢,并展望了新財經發展戰略藍圖。他指出,在新時代的學術探索中,研究范式正在悄然轉變,高校應當積極擁抱科技浪潮,緊貼實踐前沿,聚焦新質生產力,推進財務理論創新,矢志不渝地培養能夠引領社會發展潮流、精準滿足時代需求的杰出人才。
?
財務管理專委會委員、西南財經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馬永強致辭
趙德武教授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他回顧總結了新一屆財務管理專委會組成以來的工作。他指出,一年多來,專委會認真落實中國會計學會九屆理事會工作部署,完成新一屆委員會的組成,研究制定了工作規劃,加強學術平臺建設,產出一批高水平成果,完成學會交辦的其他工作,希望2025年的工作做得更有特色、更富質效。他重點闡述了年會的主題,他指出本次年會主題重大、意義重要,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反映了新時代生產力現狀,新質生產力意味著生產力質的躍遷,是一種更高水平的現代化生產力,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發展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是我們時代的“必答題”。他強調,財務管理之所以應運而生,是由于資源的稀缺性產生了財務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問題,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深入研究新質生產力與財務管理創新之間的內在機制和實踐路徑,財務管理要重點關注五大領域:如何支持科技創新,形成更多現實生產力;如何服務產業創新,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未來產業前瞻部署;如何推動發展方式創新,以綠色財務助力綠色發展;如何推動體制機制創新,以財務資源的優化配置引導其他生產要素的創新配置;如何推動人才機制創新,在激發生產要素活力中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每一個財務學人都應成為財務管理這場變革的主角。
?
財務管理專委會主任委員、西南財經大學原黨委書記趙德武致辭
劉國強副秘書長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他代表中國會計學會充分肯定了財務管理專委會成立以來的各項工作。他指出,財務管理專委會在主任委員趙德武和全體委員的共同努力下,嚴格落實中國會計學會2024年各項工作,為推動中國會計學術事業的創新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取得了豐碩成果。他強調,中國會計學會和財務管理專委會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推進落實新時期會計與財務理論研究的三個重要方面: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準確把握會計財務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根本要求;二是堅持問題導向,做好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理論攻關;三是深入實踐,加快構建中國自主會計知識體系。
開幕式后,主題演講環節分別由浙江工商大學會計學院院長胡國柳教授、南京審計大學會計學院院長溫素彬教授以及暨南大學管理學院饒品貴教授主持。
郭復初教授作“新質生產力與財務理論創新”的主題報告。他指出,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主導,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要求財務管理適應其發展。具體要關注以下幾點:一是財務管理需支持傳統產業的數智化轉型、新興產業的發展以及未來產業的形成與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二是財務理論要進行基礎性創新:包括戰略財務、智能財務、財務風險、財務評價、財務定價和財務理論研究觀念的創新。這主要包括突出財務理論關注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重點研究國家與企業重大戰略的資本投入與產出活動;結合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財務管理的科學化與現代化;采取長期風險控制方法,控制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財務風險;改變傳統評價方法,統一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評價;對新科技產品進行價值評估,采用市場對比定價法等科學方法;研究微觀與宏觀財務,生產與流通財務,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財務等學科交叉內容。郭復初教授希望財務學者深入研究財務管理創新,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
著名財務學家、西南財經大學郭復初教授作主題報告
劉光忠秘書長作 “中國會計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目標、路徑與問題”的主題報告。他指出,建構中國自主會計知識體系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自主知識體系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對會計工作提出的客觀要求,以及我國會計理論自身創新發展的需要。當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傳統會計理論和方法提出挑戰,迫切需要重構會計理論以概括和凝練中國實踐,并推動未來會計學科發展。中國自主會計知識體系包括會計基礎知識的1個基礎,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審計的四個領域,政府會計、可持續發展會計、內部控制、財會監督等N個方向。為深入落實并貫徹建構中國自主會計知識體系,需要做到一是梳理重要學術文獻,持續推動會計理論創新,二是回顧會計法規歷程,持續推動會計制度創新,三是融合先進科技成果,持續推動會計方法創新,四是調研典型會計實務,持續推動會計實踐創新。為此,他進一步勉勵全體財務與會計工作者,他指出,中國會計學會及各分支機構要充分發揮建構中國自主會計知識體系的主力軍作用,2024年至2050年分三個階段實現具體目標和完成具體任務,最終建成具有全球影響的中國自主會計知識體系。
王化成教授作“從核心競爭力到新質生產力-財務管理影響因素的探索研究”的主題報告。他指出,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獲得可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資源和能力,而新質生產力則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他通過結合中國證監會在2012年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核心競爭力的制度背景,以云南白藥和京東方的案例展示了核心競爭力的實際應用,并據此構建了核心競爭力的30類指標。他們的系列研究發現,企業核心競爭力能夠降低權益資本成本和負債成本,影響審計師決策,提高分析師關注度,并與企業社會責任表現和抑制實體企業金融化有關。進一步的,他指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界定強調了其“新”和“質”兩個層面,即新型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以及科技創新引領的經濟增長和生產效率提升。新質生產力能夠顯著提升了企業全要素生產率水平,且提升作用在技術密集度高和知識產權保護強的地區更為顯著。
?
中國人民大學王化成教授作主題報告
宋獻中教授作“ESG二十年:回顧與展望”的主題報告。他指出,ESG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今年恰逢ESG概念正式提出二十周年,其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取得了顯著進展。ESG已被廣泛整合進企業運營和投資決策中,成為衡量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評價體系。ESG與中國的新發展理念、現代化建設五大特征以及綠色生產力等國家戰略高度契合。為推動ESG研究與實踐,他系統回顧了二十年內中外近千篇學術論文,分為ESG概念與作用、表現、披露、投資和評級五部分,并提出未來研究建議。ESG的作用分為評價觀和行為觀,研究集中在影響因素和經濟后果。ESG披露研究探討了驅動因素和對企業績效、投融資活動的影響。ESG表現的影響因素包括外部的制度文化環境、利益相關者壓力和風險沖擊,以及內部的治理結構、戰略行動和數字化。ESG投資研究揭示了ESG偏好如何影響資產價格和企業行為。ESG評級研究關注評級的性質、影響因素和經濟后果。當前,在中國情境下,ESG披露研究需深入挖掘,評級應重點評估中國政策如何支持企業ESG評級。未來研究應關注人民就業、共同富裕、新質生產力等重大議題,立足國家戰略,重視ESG表現的民生向度,探索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路徑。同時,研究企業如何通過綠色轉型升級提升ESG評級,構建與中國政策導向更契合的ESG評級框架,為企業提供提升ESG評級的建議。
?
暨南大學原校長宋獻中教授作主題報告
田祥宇教授作“新質生產力、數字經濟與財務管理創新”的主題報告。他指出,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并多次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財務管理進行“新質化”創新。其一,財務管理的“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引擎”。財務思維之新是“引航燈”,財務技術之新是“驅動力”,財務模式之新是“催化劑”。其二,財務管理的“質”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石”。當前,數字經濟正在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孵化器。在數字經濟沖擊下,財務管理“新質化”創新面臨新挑戰;同時,數字經濟也為財務管理“新質化”創新提供有力支撐。一是促進財務管理理論創新,催生了智能財務學等理論;二是促進財務管理模式創新,強調以戰略目標為引領,實現業財深度融合;三是促進數字技術應用創新,推動財務管理應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新技術,大幅提高財務管理的自動化與智能化水平;四是促進財務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促使高校建立跨學科知識培養體系,聯合探索智能財務人才培養新模式。
?
財務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山西財經大學校長田祥宇教授作主題報告
章衛東教授作“并購重組促進企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政策及機制”的主題報告。他指出,新質生產力作為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以及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共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形態,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著力點。為支持上市公司通過并購重組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證監會出臺完善了包括《關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即并購“六條”)在內的一系列制度。并購重組作為企業獲取創新資源、優化創新資源、降低創新風險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新質生產力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證監會提高了并購重組的認定標準,不同板塊并購重組實行差異化的標準,優化了重大資產重組的審核、注冊流程,豐富了并購重組的支付方式和定價機制,提高了并購重組的可預期,暢通了上市公司并購重組渠道,這對促進資源向關鍵領域、關鍵行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集中,提升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
財務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江西財經大學章衛東教授作主題報告
劉志遠教授作“中國自主財務管理知識體系構建:目標、路徑與問題”的主題報告。他指出,構建中國自主企業財務管理知識體系是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分步推進。就短期而言,需要深入把握中國企業財務管理的實踐行為,深刻理解制度背景對中國企業財務管理行為的情景影響,為全面構建中國企業財務管理自主知識體系奠定堅實基礎。就中長期而言,需要探索解決中國和世界共同面臨的重大財務管理問題,創新財務管理理論與方法,為世界財務管理知識體系的繁榮發展做出中國貢獻。總體上,我們需要深度反思現行財務管理知識體系的理論缺陷,總結中國企業數智財務管理的創新實踐,探索數字經濟時代企業財務管理理論與方法創新,研究與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等中國創新實踐相適應的企業財務管理理論與方法創新等,進而系統構建出自主的、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中國式企業財務管理知識體系。
?
南開大學劉志遠教授作主題報告
李心合教授作“公司財務學的學科歸屬與體系重構”的主題報告。他指出,財務學的學科歸屬決定財務學的內容安排和體系設計。關于財務學的學科歸屬,西方主流的觀點是經濟學,中國主流的觀點是管理學,在內容安排和體系設計上也是承襲美西方的經濟學歸屬觀,迄今尚無一本按照管理學的思路建構的財務學教科書。破解和走出財務學的困局,必須轉變學科歸屬觀,解決構建基于管理學立場的財務學體系的三個核心問題:一是為誰管理(目標函數)。應當根據學科構建所設定的邏輯前提,在股東利益論、利益相關者共同利益論、公共利益論、國家利益論與公司利益論之間做出選擇;二是管理什么(研究對象)。應當考慮國家的經濟結構和企業的經營結構等因素,在國內流行的資金運動論比西方流行的金融市場現金流動論之間做出選擇;三是怎樣管理(管理工具)。經濟學立場的財務學借助會計報表與比率、現值、風險報酬模型和期權定價模型等分析工具聚焦于投融資決策的經濟性分析,而管理學立場的財務學必須將財務管理職能、流程、機制和方法等納入其體系建設。
?
南京大學李心合教授作主題報告
唐雪松教授作“制度變遷、關鍵技術突破與財務管理創新”的主題報告。他指出,制度變遷為關鍵技術突破提供了必要的社會和經濟環境,通過提供資源、激發需求、促進合作等多方面,推動關鍵技術發展和突破。首先,制度變革往往伴隨著政策支持和資源配置的優化,為技術研發提供資金和政策保障。其次,隨著制度的演進,新的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偏好出現,推動技術適應這些變化,從而實現突破。其次,制度創新能夠激發市場活力,鼓勵企業與研究機構投入更多資源于技術創新。最后,制度變遷還可能帶來新的合作機會,促進技術交流與合作,加速關鍵技術創新和應用。他進一步以我國產業鏈“鏈長制”的建立為例,從實證角度提供了制度變遷如何推進關鍵技術突破的經驗證據,并深入分析了制度變遷推進關鍵技術突破的內在機制、潛在風險和應對策略,為財務管理創新的路徑提供了理論指引。
?
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院長唐雪松教授作主題報告
本次年會圍繞“新質生產力與財務管理創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與國有資本管理”“科技、數字化與發展新質生產力”“ESG與高質量發展”等議題展開研討,設置了7個分會場,報告與點評精彩紛呈,線上線下眾多觀眾聆聽。
?
會議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