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下午“審計與內部控制”專題研討紀要
6月28日下午,在西南財經大學毛洪濤教授和山東科技大學張月玲教授的主持下,“審計與內部控制”專題組在黃海飯店4樓海韻廳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西南財經大學的毛洪濤教授主持進行了第一階段的報告。復旦大學的陳超教授首先做了題為《審計費用、所有權集中和掏空動機》的報告。報告針對新興市場中常見的公司股權集中和金字塔結構帶來的大股東掏空行為,選取中國上市公司2001年到2006年的數據為樣本,對控制權集中和掏空行為如何影響審計風險、審計意見以及審計費用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發現,第一,被出具不潔審計意見的可能性與審計費用正相關;第二,最終股東的控制權大小與公司被出具不潔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及審計費用顯著負相關;第三,隨著最終股東的現金流權和控制權分離程度的增加,不潔審計意見更有可能被出具并且審計費用也會升高。陳教授認為,這一結果進一步印證了中國公司在新興市場中情況的特殊性。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劉啟亮副教授對陳超教授的報告作了簡要評論。劉教授認為,該報告的選題非常好,從以下幾個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挖掘,例如:控制權變量v和c變量只差15%,采用配對樣本效果可能會更好;其次,用潔凈和不潔凈來分類審計意見是否恰當?這與目前我們對審計意見的分類不太一致;第三,我國在2002年、2003年出臺了一些新的司法解釋,報告未考慮到這些制度背景的變化;另外,物價變動的情況也沒有考慮到。針對這些建議,陳超教授表示了感謝,特別是審計意見的分類、制度背景變化等意見都是之前未考慮到的細節問題,應在報告中加以補充;對于物價水平的影響,可以補充一下穩健性檢驗;變量C跟v雖然差別不大,但這是對國有公司來說,對于非國有的部分實際上差別很大,因此報告也對其進行了區分,但全樣本可能無法做配對。
澳門大學的劉明教授做了題為《管理層持股和公司治理對審計收費的影響:來自香港的證據》的報告。他以香港上市公司1999年到2004年的數據為樣本,研究了管理層持股和公司治理質量對審計收費產生的影響。他從利益趨同效應和利益侵占效應兩方面入手研究管理層持股對審計收費的影響,并將所有的樣本公司按照管理層持股數量分為低、中、高三組對假說進行驗證。實證結果表明,管理層持股與審計收費之間的關系是非線性的,具體表現為:當管理層持股量為低或高水平時,管理層持股與審計收費呈現出顯著的負相關性,此時利益趨同效應占主導;而當處于中等水平時,管理層持股與審計收費呈現正相關,利益侵占效應占主導。他同時確認了公司治理質量與審計收費之間的負相關關系,好的公司治理可以加強公司內外部監控機制,從而降低審計風險和審計費用。復旦大學的陳超教授對該報告進行了評論。陳教授認為,該報告將管理者持股分成了高中低來研究,非常有趣;同時陳教授也提出兩個可以討論的問題:第一,對管理者持股高、中、低水平的劃分以什么為依據,報告中以5%和25%來分的,建議做一個線性分析來確定這個拐點。第二,香港公司的控股股東有很多種類型,例如家族企業、中資國有控股以及其他,報告中未給出香港公司的管理層持股的分布情況。劉明教授對陳教授的建議表示感謝,特別是對轉折點的求解的建議。劉教授認為,正因為香港有些公司是家族企業,還有些中資、港資、臺資公司等,不同的樣本比較豐富,所以對其進行分類研究才會得到比較好的效果。另外劉教授表示對于公司治理樣本的收集還可以繼續做下去。
山東科技大學的張月玲教授主持進行了第二階段的報告。在第二階段的報告中,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的碩士研究生王紀瑞同學代替李雪教授以《審計檢查風險的分類及其控制思路——基于根源分析的視角》為題進行報告。報告認為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雖然強調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實施實質性測試,控制檢查風險,但缺乏對檢查風險根源的考慮,因而在對檢查風險的根源控制上有所欠缺。基于此,報告著重從檢查風險的產生根源角度入手將其劃分為三類:規則性檢查風險、違規性檢查風險和行為性檢查風險,并分別從審計標準不完善、信息不對稱和有限理性的角度對這三類檢查風險進行了分析,討論其來源、定義和控制依據。隨后,報告又以審計師對客戶持續經營問題的考慮為例,對三類檢查風險的同時存在和內在聯系進行了闡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控制三類檢查風險的思路。山東大學的楊婷蓉副教授對該報告進行了評論。楊教授首先對這篇報告的選題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認為從小的方面入手將問題研究的非常透徹,對檢查風險的深入挖掘有助于具體問題的解決。隨后,楊教授也提出了兩條建議,第一,報告對根源分析的理論可以進一步挖掘;第二,報告對審計概念的界定如果能夠更科學的話,將有助于更好的區分外因和內因,結論也會更加有力。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的盧銳副教授以《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的協同性——基于薪酬業績敏感性視角的經驗證據》為題,使用2007年和2008年中國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報數據、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報告及其審計師核實評價意見,對我國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之間的協同性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之間存在高度協同性,具體表現為內部控制越好的公司其管理層薪酬與公司業績之間的敏感度越高。同時,這種協同性在國有上市公司中更加顯著,而在非國有上市公司中顯著性較弱。他提出以下建議:重視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之間的協同性、進一步加強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建設、進一步規范審計師內部控制鑒證報告。中國海洋大學的李雪教授對該報告做了簡要評論。李教授認為,這篇報告有三個突出的優點:報告的實證研究方法非常規范;報告對于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之間的協同性給出了一個理論的依據,選題很有理論意義;報告的結論非常有現實意義,對于下一步落實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很有借鑒意義。李教授也給出了一些建議,例如,將09年數據補充進去,使用三年的數據將使文章的結論更有說服力;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的情況并不統一,審計師在出具鑒證報告時標準也不盡相同,因此研究結論的指導性可以進一步探討。
重慶大學的辛清泉副教授圍繞《交叉上市、國際四大與會計盈余質量》的題目與與會老師和同學進行了討論。考慮到公司報告的會計數據直接由公司內部人和審計師聯合決定,報告著眼于審計師這一視角,使用2008年底已經同時發行A股和H股的公司數據,對比了AH股公司與配對的A股公司在會計盈余質量上的差異。研究發現,如果不考慮國際四大的作用,在香港聯交所交叉上市本身可能并不能提高會計盈余質量,因此國際四大審計可能是導致AH股公司盈余質量相比于A股公司更高的一個重要原因;交叉上市可能改變了國際四大的執業激勵,具體表現為國際四大對交叉上市和非交叉上市兩類客戶采取了差別審計策略。辛教授進一步推測,香港審計市場的聲譽機制可能是導致國際四大審計行為發生變化的重要原因。該報告為理解審計師和交叉上市之于會計盈余質量的交互影響提供了幫助。
中國會計學會教育分會 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會計學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