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下午“會計基本理論與會計教育”專題研討紀要
2010年6月28日下午,在廈門大學曲曉輝教授和天津財經大學韓傳模教授主持下,“會計基本理論與會計教育專題組”在黃海飯店5樓會議廳對六篇論文展開了熱烈的交流和研討。
第一位發言的是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會計學系的胡春暉博士,論文的題目是:《基于仿生學原理的人本管理會計工藝的構建——一個三維立體結構分析范式》。胡博士在對傳統管理會計歷史縱向和內容橫向兩個維度解析的基礎上,以知識經濟為外部環境假定,提出了人本管理會計的概念,進而運用仿生學的原理,模擬神經元網絡,通過功能分析、相似評價和進化設計,構建起人本管理會計系統模型的結構(中樞人本管理會計信息整合系統和人本管理會計觸角系統)和運行機制,實現了應用生態標準來判斷人類創新的“合理性”并豐富與夯實管理會計的學科基礎。最后,胡博士借鑒系統工程學的原理,通過時間維、邏輯維和知識維(或空間維)的立體結構分析范式展開對人本管理會計工藝的理論框架的構建,從而更好地應對未來知識經濟的挑戰和實現人本管理會計未來的拓展和深化。周華博士在點評時指出,本文是在徐國君教授三維會計研究基礎上的進一步拓展和深化,認為文章的切入點非常好,原創價值高。周博士認為,文章提出的邏輯、觀點都很科學,論文擁有邊際貢獻,有望形成學術積累,同時本文暗含著值得研究的基礎理論問題:管理會計是不是會計?會計管理需要什么樣的財務會計、管理會計?離開域外理論,中國人可否作出原創貢獻?周博士最后指出,初稿中極個別觀點可能略顯“激進”,但這是原創成果的常見情形,非常鼓勵作者繼續研究下去,實現創造性價值。
國家會計學院于長春教授作了題為《現行商譽會計處理的困惑與思考》的報告。于教授首先提出了四個問題:商譽的本質是資產還是費用?商譽的處理是理性還是傻子?合并商譽是主動商譽還是被商譽?商譽的價值是增值還是減值?通過詳細而深入的分析,于教授給出了自己的觀點:根據謹慎性原則,外購商譽資本化,自創商譽費用化,兩者差異其實就是費用時間不同。于教授認為,基于風險防范的考慮,在企業合并中盡量不要確認商譽。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的湯湘希教授做了精彩的點評,他指出于老師對商譽的研究從一而終,研究成果比較權威,給出的例子通俗易懂。于教授提出的主動商譽和被商譽的概念令人關注,給人以啟迪。但本文略顯不足的地方是沒有對商譽的本質是否是超額利潤和商譽經濟后果的確認展開討論。
第三位交流的是云南財經大學納超洪博士,他作了題為《國際化條件下的會計信息產權研究》的報告。納博士提出兩個原假設:在國際投融資中所涉及的國家和地區數量而言,澳大利亞等9國在1970年至1972年間的年均數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不存在顯著差異;在國際投融資中所占比例而言,歐盟等10國和地區在2000年至2008年間的年均數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不存在顯著差異。經過檢驗,他推翻了原假設,得出了以下結論:由于合約方之間在地理區域上彼此遠離,在國際會計信息產權市場上,當國際投資中所涉及的合約方數量逐步增加時,用腳投票式的治理制度必然導致交易費用過高。此時,建立一套新的會計信息產權制度的收益,將足以彌補相應的交易費用。因此,部分國家和地區便建立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這一既定產權制度下,與建立會計信息產權相關的交易費用結構已經確定,國際資金市場中的合約各方將根據因國際會計信息產權界定而導致的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變動進行權衡,各方對國際會計信息產權的偏好將在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處得到,此時的成本包括生產成本和交易費用兩部分。廈門大學曲曉輝教授點評時認為,文章的選題比較新穎,立意奇特,實證價值較高,具有很強的創新性,文章值得深入研究。但不足之處是本文樣本數較少,建議作者進一步深入研究尋找新的分支按不同的階段做大樣本研究。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李曉東副教授交流了題為《會計信息傳導及其效率界定》的論文。他首先將會計信息作用于價格的過程概括為會計信息傳導,然后分析了會計信息傳導的對象、本質及其效率問題,指出“企業現場知識”是會計信息傳導的對象,而會計信息傳導的本質則是一項制度安排,這項制度安排的目的是為了形成市場參與者對企業的共同知識,以增強資產價格形成的“集體理性”。沈陽建筑大學管理學院周鮮華教授認為,本文的研究內容有趣,邏輯推理嚴謹,論證充分,文筆流暢,且選擇宏觀經濟學視角研究會計信息問題比較新穎。但本文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有:會計信息披露與會計信息傳導的本質差異體現在哪些方面?“會計信息傳導”的概念及其傳導機制,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有什么創新?
江西財經大學楊書懷博士作了題為《論法務會計鑒定意見的可采性規則》的報告。報告認為注冊會計師提供的司法會計鑒定在本質上是為法庭提供訴訟支持的專家證人行為,屬于法務會計的業務范疇。法務會計鑒定意見即是注冊會計師作為專家證人提供的專家證言,其可采性是采信的前提和基礎。可采性規則的建立可以為法官在是否采納鑒定意見時提供切實有效的指導,從而保障裁判的一致性與公正性。重慶大學張金若博士認為該研究價值顯著,研究結構合理,觀點具有針對性。但認為司法部門不懂會計,而文章提出具備司法部認可的專家證人資格,是否是一個悖論?司法會計進行的活動更像審計,為什么不叫司法審計?
最后,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江乾坤副教授宣讀了自己的論文:《日本智力資產管理報告的實踐發展及啟示》。他指出,日本智力資產管理報告實際上是知識產權報告的升級版,目的是從以往的單純重視企業創新能力的結果轉向企業創新能力的培育,其理論基礎為知識創造理論。日本智力資產報告的應用指南及指標體系已經歷發布階段,目前處于深入推進階段,各種推進措施形式多樣,企業實踐豐富多彩,由此啟示我們,實施智力資本報告需要全社會合力,推廣智力資本報告收益巨大,我國應積極重視智力資本報告。孫玉甫教授做了點評,認為該研究的內容詳實細致,但目前日本智力資本報告可靠性、可比性還很難確定,且有用性發饋非常不足,因此在中國的推廣前景有待進一步地商榷。
中國會計學會教育分會 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會計學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