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論文摘要:
2006年,在國家對國內金融投資提出“走出去”戰略后,國內的金融企業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海外投資,但隨著2007年金融危機在全球范圍內爆發,這些海外投資大都遭受了巨額損失。在內地與香港兩地交叉上市的中國平安正是這其中的典型代表。中國平安于2007年11月購入總部位于比利時的富通集團4.99%的股份,并將其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但受金融危機影響,富通集團股價的大幅下跌,使平安該項權益工具投資產生巨額浮虧,平安在隨后兩個月的時間內連續發布了四份有關對富通集團投資計提減值準備的澄清公告、重大事項公告和預虧公告,本文以這一系列公告為事項,采用事項研究法,檢驗A股和H市場對這四份公告的反應,目的是研究上市公司的海外權益工具投資減值公告是否具有信息含量,并比較A股和H股市場對同一事項在提前反應時間、反應強度上的差異。
本文首先簡要介紹了研究背景、案例內容,并提出研究意義。在闡明支撐事項研究法的理論基礎和基本思路后,本文從會計信息含量、交叉上市公司股價表現以及資產減值披露的市場反應三方面回顧了國內外的相關文獻回顧。通過借鑒經典文獻中事項研究法的基本步驟和程序,并結合本文的案例特點,設計出適合本文的研究程序,包括確定事項、時間窗口,確定數據來源以及確立計算超額收益率與累計超額收益率的模型。將數據代入模型計算出累計超額收益率后,繪制出累計超額收益率在時間窗口內的趨勢圖以觀察兩地市場的反應,然后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統計方法檢驗兩組累計超額收益率在數值上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最后,對檢驗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研究結論,并提出創新點和不足。
全文的主要結論如下:
1.兩市對與減值相關的四份公告均呈負面反應,四份公告均具有信息含量。
2.兩市對第一份澄清公告同時提前反應,并且反應強度無顯著差異,近似一致。對第四份預虧公告提前反應時間略有不同,A股市場晚于H股市場2天,并且反應強度差異顯著,H股市場反應強度顯著大于A股市場。筆者推斷對于預虧公告兩市反應存在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后三份公告向市場投資者傳遞的信號一致,均為公司計提減值準備將造成巨額損失,A股市場在前兩份公告發布時已經做出充分反應,當最后一份預虧公告發布時,市場的反應強度便有所減小,提前反應的時間也相應縮短。而H股市場比A股市場更成熟,對預虧公告的反應也相對正常些,因此在提前反應時間和反應強度方面都大于H股市場。
3.企業欲通過發布澄清公告穩定投資者情緒,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的做法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