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論文摘要:
著名會計學家查特菲爾德在《會計思想史》(1976年)中曾經指出:“會計理論的根本改善將可能始于資產計價程序的變革。目前計量財務狀況的理論重點已從原始購置成本轉向現時價值,從銷貨時點實現收益轉向一旦能做出客觀的計量就確認利潤。”,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的發展驗證了查特菲爾德在30年前的論斷。歷史成本作為主要計量屬性的地位已經逐漸淡化,公允價值取代歷史成本成為會計計量理論的研究焦點。對公允價值的研究從理論內涵到估價技術,從會計目標到信息質量特征,從對報表數據的影響到可能有的經濟后果,可以說,公允價值計量所席卷起的已經不是計量屬性之間的競爭,而是對會計理論的一次重大變革。
盡管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公允價值概念就已經出現在無形資產的初始計量之中。但是,直到金融工具迅猛發展,損失和風險相伴而來,公允價值才作為金融工具最主要的計量屬性進入計量的“黃金時期”。九十年代以來,公允價值的計量范圍已超越了金融工具,呈現出全面計量的趨勢,據統計,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發布的財務會計準則公告中,涉及公允價值的超過70%;在國際會計準則理事員會發布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涉及公允價值計量的也超過一半以上。
從1997年到2006年,公允價值會計在我國的應用可謂大起大落,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資本市場的進一步完善,以及對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需要,在2006年頒布的新會計準則中,又將公允價值重新列為計量屬性之一,并指明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等資產的主要計量屬性。因此,研究公允價值會計的理論內涵、經濟后果和會計環境成為現階段擺在我們面前亟待破解的重大課題